当前位置: CNMO > 新闻 > 正文

4G元年终端行业:国产手机厂商格局生变

CNMO 【原创】 作者:沈唱唱,孟滨 2014-12-03 05:04
评论(0
分享

  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4G牌照,我国通信行业随之正式进入了4G时代。如今4G发牌一周年的日期将近,我国4G的发展状况如何?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手机终端行业发展状况又如何呢?

  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了解大体情况。来自工信部的最新统计,截止到今年10月底,我国手机市场累积出货量3.63亿部,其中4G手机出货量达1.08亿部,占总出货量的29.8%,4G手机销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4G手机销量占比由今年1月份的10.2%上升至10月份的63.3%,并且4G终端正在大规模地取代3G。

  用户数方面,同样到今年10月底,三大运营商之一的中国移动4G用户总数达到5445万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虽未公布其4G用户的具体数据,但4G牌照发放的一年内,中国移动以绝对的优势领跑,国内整体的4G用户发展基本以中国移动为参考。

4G元年终端行业:国产手机厂商格局生变

  而4G的到来,对于我国手机终端行业发展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也是最彻底的。纵观国内的主要手机厂商,从4G发展初期集体遭遇阵痛,到后来在4G市场上的爆发式布局,总体上,国产手机厂商在2014年初步完成了从3G向4G的转型。

  当然进入4G时代之后,国产手机面临的形势与3G时代相比已经大不相同,其中运营商政策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产手机厂商的转型速度;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运营商4G补贴的降低,迫使国产手机厂商的竞争更加趋向市场化——一方面国产手机厂商被迫脱离对传统运营商的依赖,寻求新的销售渠道和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各厂商针对自身优势所在,发力更具竞争优势的细分市场,并随之对各自的品牌策略做出大的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规模的拼杀,更多的考验各品牌在技术创新和产品体验方面的实力,一旦在某个环节中停滞不前最终将面临出局的风险。而在变革的过程中,产品能否成功打入中高端市场也成为国产手机厂商最终能否在4G浪潮中存活下来的关键点。4G的快速发展给众手机厂商带来的是一次激流勇进式的彻底洗牌。

国产手机厂商格局生变

  伴随着国产手机厂商的转型,3G时代形成的手机市场格局在进入4G时代之后逐渐发生了改变。4G元年中,国内主要手机厂商的应对策略与实际行动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众厂商在实现4G转型过程中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阵营:第一,以中华酷联以及TCL为代表的手机厂商,目标明确、抢跑4G;第二大阵营以OPPO、vivo、金立为典型,发力高端精品市场并积极布局;第三阵营则以小米、魅族以及锤子科技为代表,等待市场及产业链趋向成熟再展开布局。

  2014年上半年,从赛诺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华酷联与TCL在4G市场的快速反应换来市场份额的迅速增长。而第二阵营中的OPPO在上半年的表现也十分抢眼,甚至到今年9月份,酷派与OPPO在国内4G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三星与苹果两大品牌。

4G元年终端行业变革

  而到今年10月份,4G市场格局与年初相比又有所不同,中华酷联以及OPPO、vivo仍然相对领先,魅族、小米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体现。从整体上看来,2014年在4G影响下手机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种种变革的产生与运营商政策、厂商策略、自身技术研发实力积累以及渠道变化等多种因素均息息相关。

  政策方面,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移动)为迅速发展4G用户数量,对部分手机厂商采用集采包销的策略,短时间内4G手机能够较为顺利地推向市场并且占据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份额,逐渐挤掉三星、苹果等国际大牌在中国4G手机市场的领先地位。酷派能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赢得4G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与借势运营商也有很大关系。

4G元年终端行业:国产手机厂商格局生变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4G发展起步伴随而来的是运营商对于终端行业补贴的降低,这一点对于所有国产手机厂商都有一定的影响。补贴降低之后,运营商渠道趋弱,传统手机厂商其渠道布局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向电商渠道以及公开市场倾斜。酷派前不久正式宣布面向电商渠道的“大神”品牌正式独立出来,与小米等新兴互联网手机厂商在同一平台进行对抗;之后又推出ivvi新品牌主打公开市场,与OPPO、vivo展开竞争,中兴、华为等厂商也同样将旗下的电商品牌努比亚、荣耀作为今年发力的重点。而OPPO、vivo在公开市场拥有的庞大销售渠道体系本身为其4G市场的开拓做出了很大贡献。

分享

加入收藏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用其他账号登录:
请稍后,数据加载中...
查看全部0条评论 >
潮机范儿

Copyright © 2007 - 北京沃德斯玛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发邮件给我们
京ICP证-070681号 京ICP备090812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3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