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CNMO > 新闻 > 正文

六模全网通手机成行业标准 是大势所趋

CNMO 【原创】 作者:许华 2016-04-27 11:36
评论(0
分享

  去年12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联合发布了《六模全网通终端白皮书》,两家运营商统一了终端规范,共同推动六模全网通手机发展,现在终于取得了重大成果。

六模全网通手机成行业标准 是大势所趋

  4月20日,工信部公告2016年第17号公布,六模全网通规范正式成为行业标准,标准编号YD/T 3040-2016 《LTE/CDMA/TD-SCDMA/WCDMA/GSM(GPRS)多模双卡多待终端设备技术要求》与YD/T 3041-2016《LTE/CDMA/TD-SCDMA/WCDMA/GSM(GPRS)多模双卡多待终端设备测试方法》,标准规定了双卡六模全网通的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为手机厂商生产双卡六模全网通手机提供了研发标准,行标的公布对于全网通手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2015年开始,一线品牌就纷纷推出了六模全网通的旗舰机,六模全网通产品款数快速增加,到2016年3月,六模全网通手机已占4G市场的32%。全网通手机品牌已经由一线品牌逐渐扩展到中小品牌,同时随着联发科、展讯的方案提供,全网通手机的价格也已经下探到499元的低端市场。全网通手机能够成为行业标准,并成燎原之势,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下面几个原因:

六模全网通手机成行业标准 是大势所趋

1、用户可以更方便、自由选择,降低转网门槛。

  双卡全网通手机降低转网门槛,方便用户选择异网优质服务。在2G、3G时代,由于运营商间的网络制式差异与保护政策,用户使用的手机跟运营商业务是紧耦合的关系,这无形提高了转网门槛。同时,在全网通时代,用户普遍对双卡全网通手机的需求也更高了。异网双卡双模手机,即解决了用户不愿放弃旧号码,又能享受异网优质服务的需求。早在之前3G时代,很多用户就使用过CG双模手机,使用中国电信的EVDO数据服务与中国移动的GSM语音。

  同时,随着智能手机使用周期有上升的趋势,智能手机二次机的使用概率增加,全网通手机的二次使用门槛显然更低,也显得更为自由。另外,如今在礼品市场,手机也是一个重要选项,全网通手机解决赠送者的烦恼,无需考虑对方使用的是哪家运营商号码的问题,更方便省事。

2、芯片厂商支持,全模芯片成主流

  在全模芯片领域,主流芯片厂商美国高通早就现行一步,骁龙200/400/600/800系列芯片都支持全模,这也巩固了骁龙系列的领先地位。台湾厂商联发科在收购威睿CDMA IP后,从2016年开始其芯片都是全模芯片。海思通过与VIA的CDMA芯片的拼片方案推出全网通手机,华为六模芯片即将推出;Intel在布局展讯后收购威睿,也加入全模芯片领域。这样,手机厂商在选择全网通芯片方案方面就没有什么技术障碍了。

3、全网通帮助手机厂商精品化运作

  从2013年开始,随着华为、酷派等一批厂商开始推行精品战略,如何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爆品已成为许多厂商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全网通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市场的卖点。首先,一款全网通手机要比以往面向3家运营商的三款机型,在研发资源和营销资源的投入上更为划算,同时也会通过规模效应带来谈判议价能力提升,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网通成本的增加。另外,从产品生产来看,用一条生产线生产适合各运营商的全网通手机,也便于厂商集中备货,降低成本。目前三星、OPPO、vivo、华为、nubia等主流厂商的旗舰产品均是全网通版本。一加科技刘作虎也明确表示,一加后续迭代手机有且只有全网通版。

4、全网通就是渠道的王牌产品

  从渠道角度讲,全网通产品一款产品面向所有潜在用户,而不局限了某个运营商或网络制式的用户,增大了购买的几率。同时,随着运营商补贴力度的降低,佣金的减少,全网通手机也将成为渠道零售商的首选。

5、全网通让运营商的运营回归本质

  时代在不断改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4G深入渗透的今天,已经跟功能机时代或是3G时代有很大不同。终端产品已不是运营商间核心差异化的竞争力。同时,随着手机厂商精品运作,手机终端日渐趋同,一款畅销的产品出来,市场上很快也会出现类似的竞品,三家运营商在手机终端产品上同一性也在加强。

  推出三大运营商都通吃的全网通公开版,可以让运营商竞争的焦点转变到网速、网络覆盖、资费套餐,业务和服务能力等方面,这将促使运营商更加专注自己的主业,而不是为了卖终端而卖终端。全网通手机降低用户的转网和业务使用门槛,加剧了运营商间竞争,也促使运营商更加努力的提升网络和服务能力,以夺得对手的存量用户。

分享

加入收藏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用其他账号登录:
请稍后,数据加载中...
查看全部0条评论 >
潮机范儿

Copyright © 2007 - 北京沃德斯玛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发邮件给我们
京ICP证-070681号 京ICP备090812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3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