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手机标杆的Mate 10下周在慕尼黑还有哪些惊喜

来源:网络 时间:2017-10-16 10:05:39

人工智能手机标杆的Mate 10下周在慕尼黑还有哪些惊喜

  就在上个月,苹果发布了十周年的智能机iPhone X,这款手机诸多方面被吐槽,唯独人工智能躲过一劫,而究其原因,当然是因为人工智能的趋势已经是共识,而这次华为和苹果两家智能机厂商步调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在差不多的时间发布了人工智能芯片,特别是华为前不久推出的麒麟970处理器,并将在下周一发布的华为Mate 10智能机上首发该芯片,那么华为Mate 10搭载的麒麟970到底会有什么亮点呢?

  

  这款即将运用于华为旗舰Mate 10的AI芯片打破了传统芯片CPU/GPU架构布局,在性能上实现了大幅提升。这枚芯片面世意味着在多年人工智能畅想后,华为终于实质性地走出了AI应用之路。而且在手机终端也是全球最被看好的人工智能平台,其在AI芯片上的突破引领或将引发行业效仿和对标。

  

  首先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参数对比,新款的麒麟970突破性地将AI技术融合到SoC部分,而且也应用了台积电10nm FinFET工艺,但在晶体管集成度方面相比苹果的A11,麒麟970更胜一筹,55亿的数量级相比较高通骁龙835高出1.77倍,苹果A11处理器1.28倍。再一次体现过华为作为国产强芯的先进技术所在。

  这种优势得益于麒麟970所选择的HiAI移动计算架构,通过更高能效的异构计算架构来大幅提升AI的算力。首次集成的NPU专用硬件处理单元,其AI性能密度大幅优于CPU和GPU。在处理同样的AI应用任务时,新的异构计算架构拥有大约25倍性能和50倍能效优势,这意味着麒麟970芯片可以用更少的能耗更快地完成AI计算任务。从实际的测试结果来看,在AI处理部分麒麟970可以达到2005张/min,A11为889张/min,所以从应用的场景来看,麒麟970更胜一筹。

  

  华为也透露了研发过程中的艰辛。麒麟970作为人工智能移动芯片与服务器相比,无论是体积、供电、散热和能耗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手机SoC芯片既要不断追求最好的性能,同时对每一个能力的加入又必须用最高的性能密度和最好的能源效率的方式进行,这对芯片的设计提出了超高的要求。

  在智能场景识别、智能识物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实例,当然无论什么应用,过程是类似的,都是经过两个步奏来完成。首先是训练,把大数据的东西不断通过运算识别,反复提取信息的不同维度特征,形成可识别物体/人/动物等机制,而且会越来越精准;之后就是推理,根据前面所提取的信息,推理出物体究竟是什么,从而精准的实现识别的结果。现在的AI人工智能,能力全部都是识别,拼的是准确度和数量,还有速度,而在这方面,麒麟970的能耗比拥有天然的优势。

  

  几乎每一位消费者都希望自己随手一拍的照片能达到专业摄影师的水准,但是由于智能手机对于场景的识别始终是有限的,因此很难实现对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有最合适的算法优化。这种情况可能在华为Mate 10上会得到根本解决,因为麒麟970芯片中集成的NPU可以对每一个拍照的场景进行智能分析,从而为每一个场景都找出最优的算法,甚至可以通过主角是否戴帽子、是否侧脸、是否逆光等等做出最细微的算法调整,让随手一拍的每一张照片都好像专业摄影师调教过的一般。在麒麟970的媒体沟通会上,华为展示的采用麒麟970的工程机的夜拍效果已经超过iPhone 8 Plus了,而这仅仅是工程机的效果,笔者猜测华为Mate 10在AI双摄方面一定会有更多的亮点。

  

  当然,华为Mate 10在图像识别方面的能力远不止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更重要的应用在于对物体的识别上,比如拍摄一串葡萄,华为Mate 10不仅能记录出葡萄的形态,而且会通过和云端数据的结合判断出这串葡萄大概的重量,热量甚至营养成分,真正实现智慧手机该做的功能。

  

  麒麟970芯片的核心运算能力和GPU显示效果在硬件方面已经完胜苹果的A11,在系统方面如果华为这次能够提出更多的黑科技将麒麟970的性能发挥到琳琳尽致,那么即将发布的Mate 10或许PK掉iPhone X都不是问题。此外,麒麟970芯片还为未来的商务旗舰手机做好了准备,搭载支持支持TEE和inSE的嵌入式安全引擎,让手机更具安全性。在网络支持方面也提高到了LTE Cat.18制式的无线通讯、4.5G LTE网络制式,支持双卡双4G双VoLTE,让手机上网更加流畅,测试数据下载速度可高达1.2Gbps。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一片红海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手机行业把人工智能作为下一代智慧型手机的突破点,无疑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从华为和苹果同时布局AI人工智能的产品,我们可以看出,下一个手机时代也许今年就是元年,对于即将发布的华为Mate 10我们拭目以待吧。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分享至:

你可能感兴趣 换一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