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CNMO > 新闻 > 正文

从撞脸到天线雷同 手机都经历了什么?

CNMO 【原创】 作者:马帅,许华 2016-10-22 06:00
评论(0
分享

  近些年手机行业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最明显的体现在外观方面。纵观市场上的手机,大多都有相同之处,而现在除了撞脸、撞Home键之外,手机也正在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即天线设计变成了一个样儿。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厂商们开始在背部天线上做一些创新,在确保接收信号良好的情况下,将天线改变样式、位置,以突出自家手机的差异化。然而,当一种设计开始在市场上走红之后,越来越多复制粘贴的产品就相应的出现了。

为什么要改变?

  实际来说,手机同质化都是从改变开始的,有了新变化才会引来效仿。而手机改变外观设计,一共两种可能:被迫与突破。被迫这方面,近两天热度很高的锤子可以作为一个实例。我们都知道,过去的锤子手机都会在前置面板上放三个实体按键,并且不支持指纹识别,虽然情怀满满,但却与同代手机格格不入,显得落伍。当然,现实证明情怀不能当饭吃,之前主打情怀的T系列手机成绩平平,锤子曾一度陷入资金紧张和被收购的传闻中。所以,如今我们见到的锤子M1系列手机就是老罗向市场妥协后的产品,迫于竞争压力锤子也不再是以往的潇洒,而是受限于市场开始追起了硬件配置和指纹识别。于是,10月18日晚上老罗给我们带来了两款“苹果”。

从撞脸到天线雷同 手机都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要改变?

  锤子M1和M1L采用了圆形的Home键,设计很像iPhone 7,被网友们玩笑了一番。而说到真正的国际大厂商苹果,就是行业中创新突破的代表了。今年的iPhone 7采用了“变弯”的天线,并将其位置移到了顶部和底部,引起全新的设计热潮。目前,除了iPhone 7之外,魅族PRO 6和努比亚Z11 miniS也都采用了相同的天线设计,甚至魅族比苹果采用这种天线设计还要早。而无论是率先采用“一刀切”天线的魅族,还是将这种天线设计带热的苹果,都走在了创新的前沿,不仅让产品在同质化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同时也刷新了以往的三段式背部设计。

  突破局限、推陈出新,使产品拥有更精美的外观,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是手机外观变化的另一种意义,与被迫相反,这是主动的。

雷同难以避免 好在国产崛起

  然而新设计一旦普及开来,同款必定不会少。从无边框、“腰圆键”,这些外观设计不知道被多少不同的产品采用了。而天线雷同这才只是开始,用“有一就有二”的定律来看,魅族、苹果之后,此大军中又迎来了努比亚,估计之后还将有更多厂商加入其中,后来者难免会被冠以雷同的嫌疑。

  另外,当全新的设计在市场上火起来,说明已经受到用户的首肯,而厂商为了销量以及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将新设计加入到自家产品中,这从生存角度而言并没有什么错。但往往问题都在于,雷同的产品太多,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用户们累感不爱也是由此造成的。

从撞脸到天线雷同 手机都经历了什么?
国产手机崛起

  不过好在,国产手机在外观设计上不再落后国际品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魅族PRO 6领先iPhone 7采用“一刀切”天线之后,OPPO也抢先一步在三星C9 Pro之前推出了采用微缝天线设计的R9s。这些迹象说明,国产手机厂商正在逐渐的发展崛起,甚至有了超越国际大品牌的苗头。

  也就是说,即使目前手机同质化比较严重,但国产手机却在从跟随者蜕变成领导者。最后,套用句大家常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国产手机还需继续奋发图强,才能在国际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

那些天线雷同的手机

  说了这么多,下面上图,大家一起来看看那些天线雷同的手机们。首先是变弯的天线条,产品包括iPhone 7、魅族PRO 6、努比亚Z11 miniS。

从撞脸到天线雷同 手机都经历了什么?从撞脸到天线雷同 手机都经历了什么?
iPhone 7(左)魅族PRO 6(右)

从撞脸到天线雷同 手机都经历了什么?
努比亚Z11 miniS

  接下来是微缝天线设计,产品包括OPPO R9s和三星C9 Pro。

从撞脸到天线雷同 手机都经历了什么?
OPPO R9s

从撞脸到天线雷同 手机都经历了什么?
三星C9 Pro

  光看这些手机的天线设计,是不是有种傻傻分不清的感觉?

  结束语:在当今市场,同质化似乎已是很难避免的难题了。但话说回来,即使发布再多的新机,创新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国产手机厂商如今正是“节节高升”之际,更需要差异化的产品来提升品牌认知度。希望未来的国产厂商能在保证良好质量的同时,带来耳目一新的“作品”。

分享

加入收藏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用其他账号登录:
请稍后,数据加载中...
查看全部0条评论 >
火热围观
潮机范儿

Copyright © 2007 - 北京沃德斯玛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发邮件给我们
京ICP证-070681号 京ICP备090812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3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