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CNMO > 新闻 > 正文

4G发牌一周年记:移动领跑 决胜在未来

CNMO 【原创】 作者:沈唱唱,孟滨 2014-12-04 16:20
评论(0
分享

  到2014年12月4日,正好是我国4G LTE牌照发放一周年,这个日期对于通信产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12月份我国正式进入4G元年,经过整整一年的发展,我国在4G网络建设、发展用户数以及终端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并且新兴的虚拟运营商也在近期开始实现4G运营。

4G发牌一年成绩
(文章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首先在用户数方面,根据工信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截止到今年9月底我国4G用户规模达到5305.7万户,其中中国移动4G用户数达4095万户,而到10月底中移动4G用户数已经突破5000万。在4G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移动以绝对优势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用户增长份额仅占总数的不到10%。

  4G资费方面,中国移动最早推出4G业务套餐,但初期起始资费高达88元,直到今年6月份才将最低资费下调至58元(500MB流量)。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分别在今年3月和2月正式公布其4G套餐业务,最低套餐资费分别为76元(400MB流量)与70元,在6月FDD试运营牌照发放之后,电信的天翼4G套餐最低资费下降至59元(500MB流量)。除基础套餐之外,运营商纷纷推出4G组合套餐,用户在选择4G套餐时也有了更多自由。

  不过在2014年,我国三大运营商实际发展4G的过程存在很大差距,对于4G的部署情况也各不相同:

  中国移动在去年12月份4G牌照发放之后立即开始启动4G正式商用,投入很大的资源和精力专注进行TD-LTE的基站建设以及终端设备的扩展;而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虽然在今年年初也相继宣布4G正式商用,并且开始进行相关的网络部署以及终端准备,但受限于改造成本以及网络制式演进等因素的制约,两大运营商更多的关注点仍放在还未正式发牌的FDD LTE上。因此出现了4G发展过程中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现状,在网络部署、终端发展以及4G用户数扩充等方面中国移动基本占据三大运营商总体份额的60%以上。

4G发牌一年成绩


中国移动4G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4G牌照正式发放之后,中国移动以最快的行动展开布局,4G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截至今年10月底,中移动已建成4G基站57万个,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并计划年底建成70万个基站。终端方面,据了解目前中国移动4G终端的种类已超过240种,4G终端达到1200万部,今年计划有超过300款的终端投放市场,并且到年底4G终端总量有望超过1亿部。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去年的全球移动合作伙伴大会上曾表示,要把推进4G商用作为其2014年最重要的工作,从TD-LTE商用部署、产业链生态圈以及终端资源投入等多个方面全面实现向4G的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移动只在选择三模还是五模的网络模式标准中有所摇摆——移动在2013年计划引入三模八频(TD-SCDMA/WCDMA/GSM)的手机终端,但在今年3月份修改的《中国移动定制终端产品白皮书》中又明确未来4G终端需要全部支持五模十频(TD-LTE/FDD-LTE/TD-SCDMA/GSM/WCDMA)。

4G发牌一年成绩

  中国移动之所以在政策上出现反复,一方面是考虑到兼容TD-LTE与FDD LTE的五模形式未来在混合组网趋向成熟的过程中能够占据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国产手机市场在国际中正变得越加重要,高通等供应链厂商在五模市场中率先提供相应的芯片支持。

  4G定制终端网络模式的转变对于芯片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技术积累尚且不足的芯片厂商拦在门外,形成今年上半年高通在五模手机市场中无人可及的现状。不过虽然中国移动选择五模十频的4G终端增加了手机厂商的成本投入(专利费用增加、单机净利润缩减),但总体上来看,移动4G终端的种类与出货量仍然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另外,中国移动借助4G转型的时机也在推进流量经营等融合通信业务(涵盖通话、信息与通讯录三个方面)以及移动互联内容方面的创新,并且融合通信中的VoLTE语音通话技术将成为其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重点部署的业务。

联通与电信等待时机 押宝FDD LTE

  与中国移动不同的是,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在国内4G发展的初期并未大规模投入到TD-LTE的建设中来,仍然将重点放在尚未发牌的FDD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两大运营商的4G建设远不及中国移动走得激进,到今年年底无论是4G基站建设、用户数增长还是终端数量仍然以中国移动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但不可否认,两大运营商在4G布局中仍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两家运营商近期公告显示,在网络部署方面,中国联通目前已有8万个4G基站,计划年底再增加10万个4G基站;2015年,中国联通计划再建30万个3G基站,使总量达到73万个,形成WCDMA/HSPA+网络的全国无缝覆盖。

  而中国电信在今年6月份得到工信部FDD LTE试验网批复之后,在全国16个城市开展FDD LTE混合组网试验。据了解,中国电信今年预计投入400亿元进行4G建设,未来两到三年内将持续投入并且规模更大,预计总投入将超过千亿元。到今年7月份,中国电信在南京、上海等首批开通4G业务的城市网络覆盖率超过95%。

4G发牌一年成绩


中国联通——3G/4G策略经历大转变

  中国联通掌握着3G时代WCDMA网络的优势,在去年年底拿到4G TD-LTE牌照之后,并未与中国移动展开正面竞争,而是决定实施“3G/4G一体化”战略,WCDMA与TD-LTE协同运营。

  对联通来讲,其3G网络向4G网络的演进(从WCDMA到FDD LTE)相对平滑,并且在一定时期内,42兆高速网络相比3G仍然具备不少优势。因此在FDD牌照正式发放前, 中国联通并不急于展开LTE网络建设,42兆网络将作为中国联通由3G向4G的主要过渡方式。

  当然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WCDMA向TD-LTE的演进并非国际主流,得不到充分的产业链支持以及其他运营商的经验借鉴。同时中国联通如果进行大规模的TD-LTE网络部署势必将投入更多成本,但面对中国移动在4G市场的强大攻势,与最终收效相比,TD-LTE的大规模网络部署却不一定最佳选择。

  不过中国联通的3G/4G一体化策略看似周全,但从市场反应来看却并未取得明显成效。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到今年9月份为止,全国4G用户数超过4300万,中国移动一家的4G用户量便已达到4095万,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4G用户总量占比还不到10%,总体增长较慢。并且在几个月之内,中国联通的3G用户也有部分流失。

  反映在终端方面,中国联通主推42兆网络对终端合作厂商4G机型的推广也造成一定影响,支持TD-LTE网络的联通4G终端产品普及度十分有限。而6月份工信部发放FDD LTE试运营牌照之后,中国联通也仅在有限的十几个城市销售支持FDD LTE网络的终端机型。显然中国联通想要实现4G的大范围布局,依然需要在TD-LTE的支持上投入更多。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下半年中国联通的4G策略被迫发生了改变,由“3G/4G一体化”转向TD-LTE/FDD LTE双4G计划,并且于近日公布2015年中国联通双4G计划终端销量1亿台的目标。在FDD LTE牌照尚未发放之前,中国联通以双4G的战略保证其在4G市场的处境不至于更加艰难。

中国电信——网络制式成为最大困局

  中国电信4G转型的过程则面临更大的困难。从CDMA的演进方式来说,电信3G向TD-LTE与FDD LTE的演进均不是平滑演进,无论选择哪种制式,中国电信的4G网络建设都需要从零开始。

  而CDMA2000向TD-LTE的演进在国际方面几乎没有先例,中国电信可借鉴的经验以及产业链方面的支持相对更少,并且成本投入也较高,与此同时中国移动TD-LTE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逐渐掌握优势,因此中国电信只能将全部胜算押在FDD LTE之上,今年上半年重点推出了部分数据类4G终端。相比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其对于FDD牌照发放的期待最为迫切。

4G发牌一年成绩

  直到今年6月份工信部核发了FDD LTE混合组网试运营牌照之后,中国电信才算正式开始向4G的转型,陆续推出其4G业务以及4G定制手机终端。国内厂商中,酷派、华为对于电信4G的反映较为积极,最先推出了酷派S6电信版、华为P7两款4G手机,而小米、金立等厂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暂时缺席。

  但是4G试运营开始之后,限于网络制式的问题,支持中国电信的4G终端成本较高,并且电信只能在有限的16个城市中普及4G终端,网络覆盖仍然不足。在资费方面,虽然电信推出的天翼4G套餐在价格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与积累了半年时间的中国移动4G套餐相比,其优越性在短期内尚无法体现出来。

  总体上,中国电信在4G元年的发展更为艰难, 即使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迎来FDD LTE牌照正式发放,扩展网络覆盖、解决技术问题也需要一定长的时间来实现,彼时中国电信或许将迎来与另外两大运营商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

  4G发牌一周年之际,三大运营商交出的成绩单虽然分量有所不同,但是发展4G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积极。而随着FDD LTE牌照正式发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处于弱势的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两大运营商,未来也将拥有更多追赶中国移动、全面布局4G市场的筹码。相信明年我国4G的发展将迎来更大规模的爆发。

分享

加入收藏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用其他账号登录:
请稍后,数据加载中...
查看全部0条评论 >
潮机范儿

Copyright © 2007 - 北京沃德斯玛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发邮件给我们
京ICP证-070681号 京ICP备090812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3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