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CNMO > 新闻 > 正文

索尼爱立信全球手机影像大赛精美图片赏

CNMO 【厂商稿】 作者:,于忠国 2007-09-12 20:52
评论(0
分享

给专业的新闻摄影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果说照相手机给大部分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娱乐,那么给专业的新闻摄影者带来的却是另外一种感受,他们感到这是带给了他们来一种新的挑战。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高级编辑、首席图片市场分析师黄文告诉记者,当她看到索尼爱立信2007全球影像大赛上那些用手机拍出来的优秀照片的时候,心情特别复杂。一方面她很惊喜,因为她事先没有想到手机能拍摄出如此好的作品,另一方面她很忧虑,因为这些手机拍摄出来的影像作品所具备的素质,给她们这些专业的影像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

    黄文十分详细地向记者解释道,在过去的摄影行业中建立起来的两个等级制度现在正在被打破,一个是由金钱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被打破了。以前要想照一张照片只有法国有钱的资产阶级或者中产阶级才能拍得起,现在拍照已经完全平民化了。还有就是要花几万甚至是十几万的高等摄影器材才能拍摄出来的好的照片,现在很便宜的数码相机,或者很便宜的照相手机就可以做到。另一个是以前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拍摄到合格的照片,否则我的曝光不准或者是出胶卷的时候胶卷粘了,我拍的照片就可能不合格。现在傻瓜型的照相器材和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已经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最典型的就是2005年7月7号的伦敦地铁大爆炸案,当时在爆炸现场的市民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被世界主流媒体相继播发,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流媒体对新闻照片优劣判断的价值标准。事实证明,尽管主流报纸重要版面上刊登的地铁爆炸案照片出自非专业人士之手,且其影像素质远远不能与专业摄影师使用专业器材拍摄图片的质量同日而语,但受众并未因此就排斥相关报道。相反,公众拍摄的手机照片解决了爆炸发生的第一时间专业摄影记者不在场、无法获得现场图像的问题。而且,照片拍摄者作为现场受害人中的一员,通过这些像素低劣但现场感极强、且未经任何“专业视觉思考”修饰的图片,向读者传递的是最直接、最真实、最骇人听闻的现场信息,使报纸更加吸引读者的购买欲和阅读欲。

    面对非专业化但无所不在的业余摄影大军,传统的专业摄影记者的话语控制权统治地位受到空前挑战。为此,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试图将市民拍摄的影像纳入主流传播渠道之中。像《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竞报》、《羊城晚报》媒体已经开始使用手机拍摄的新闻照片。

    黄文告诉记者她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是,随着照相手机作为新闻摄影一个大众工具,那么作为影像采集者的这个门槛就越来越低了,但作为一个职业的影像采集者的门槛却因此大大的被提升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专业摄影者的收入受到威胁,因为那部分钱和资源已经被大众摄影分流了。从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到专业摄影领域当中照片的价格下降超过50%,现在卖一张照片的价格比十几年前跌了一半还多,这意味着做这一行的人要想获得和原来一样的生活的话,他需要付出原来两倍的努力甚至更多的努力,这个是她们遇到的最大挑战。

索尼爱立信全球手机影像大赛精美图片赏

图片名称起火现场

   作者:蓝蓝--囡囡          手机品牌:索尼爱立信        手机型号:K790c

    专家点评:由于画面当中浓烈的烟火效果,照片变得相当富于戏剧性,仿佛舞台剧照。人物身体姿态和在画面中的位置恰到好处,照片的缺陷是作为主体的消防员脸部背光,处于阴影之中,其面部细节多少被很亮的背景吃掉了一些。这让我们怀念起照相机上用于补光的闪光灯。

    黄文很无奈地对记者说,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对专业摄影人士自尊心的挑战。专业人士认为摄影本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可手机摄影太随便,太容易。80%以上的照片是随便照的,为了娱乐、好玩,这样使得人们在看图片的时候严肃性降低了。一个专业摄影人士要训练了20年才能做到专业,好不容易做到这一行,人家会说那有什么了不起,我拿手机就可以跟你拍的一样好,会形成对专业人士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对于人人都可以拿手机拍照,摄影记者是否会失业的问题,新闻摄影界远虑与近忧并存,而对于公众来说,随时随地记录和参与的乐趣远远胜过挑战专业记者权威性的快感。其实,记者们相机和手机并举也已不新鲜,有消息称,日本的媒体欢迎记者发送手机拍摄的照片。

分享

加入收藏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用其他账号登录:
请稍后,数据加载中...
查看全部0条评论 >
火热围观
潮机范儿

Copyright © 2007 - 北京沃德斯玛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发邮件给我们
京ICP证-070681号 京ICP备090812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320号